--感悟诗画 史正学
画中有诗方为画 诗中有画方为诗
所谓“诗情画意”即画中有诗,诗中有画,相互蕴含,不可或缺,画中寓思想情趣,即诗情,以笔墨情趣,写出优美的形象,即画意。笔情墨趣,要服从形象需要,画家兴趣不同,爱好各异,可以随心所欲,拓宽思路,纵情求索,任意发挥。风格自然形成,造诣各具千秋。一花独放不似春,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。
我画得不好,才情缺乏,但却向诗情画意方面努力,比如“笑一笑”祖孙三人都在大笑,爷爷笑得只剩一颗牙,奶奶还剩两颗牙,小孙女正在换牙年龄,只掉了一颗牙,配诗“笑一笑十年少,大人笑成小宝宝,不怕牙齿全笑掉,欢笑生活多美好,笑到百岁不知老”。另一幅“黄叶萧萧赛花飞”,画面:秋风扫落叶,一小妞在前,因风下蹲止步,后边一男孩手捂帽子向黄叶欢呼,另一男孩在伸手追赶被风吹飞的帽子,狗也跳起来撕咬黄叶。配诗“丹桂飘香秋风急,黄叶萧萧赛花飞,欣逢盛世感悟多,直把秋季比春季”。再一幅为祖孙吹泡泡。题为“老换小”:舒心岁月不知老,无忧无虑老换小,你说可笑不可笑,爷爷争着吹泡泡。以上这三幅画,分别是追求“笑掉牙”、“黄叶漫天飞舞”、“争着吹泡泡”的不同情趣,题材虽小,却小中见大,来显现当前和平盛世,人民安居乐业。
耐人寻味日常事 诗情画意在身边
生活是美的源泉,特别是身边的日常事物,稍加留意都能找到很多有趣的“话和画”,话可成诗成文,画可画出生动的形象。我曾有首“人物画”的诗:寻觅画意何须远,千变万化在眼前,不信请君比比看,各人自有各人脸。我到过不少国家和地区,但都没有故乡亲切,随有感而发:“异域采风故新鲜,走马观花少灵感,耐人寻味日常事,诗情画意在身边,处处留心皆学问,何必舍近去求远,丹青畅写乡土事,出水芙蓉本天然。”我的画多以家人和亲戚朋友为模特儿,动物马、狗也都是我熟悉的。幼年我家养过两只狗,一黑一花和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。上小学时狗是陪伴我的好友,我上学去两只狗一左一右的送我,放学时又去迎接我。上中学是在洛阳城中,我骑上马,家人牵着送我,狗也跟着。因此,马和狗常常现身于我的画面中。
我画画是写实手法,从生活中选择生动典型的形象入画。如领袖给群众拜年,是个有意义的重大题材,画中围着领袖胡锦涛的十几位乡亲都是我的邻居,胡锦涛抱着小娃娃,身边站着娃娃的父母、姥姥,还有一位白帽、白须的回族老汉等。我住的司家庄原为农村,现城市扩建,成了郑州市的一道街,因此,不用远去,即可选取多位农民形象。此画展出后,邻居们看了都可一一叫出画中人物的姓名,问我:胡主席啥时来咱司家庄了?我答:领袖出行,为了安全要保密,我偷偷把他请来,又偷偷把他送走了。大家听后都会心的笑了。
又如我画的小孩吃西瓜两张,第一张站着吃的是我的儿子,坐在沙发上吃的是在几十年后我儿子的儿子。两张都是吃得脸蛋上、鼻尖上、下巴上全沾上红瓜瓤,瓜水任意下淌,津津有味。足不出户即可找到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。
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
北京奥运前的2007年,中央给河南分配了七幅迎奥运书画创作任务,其中 “黄河母亲”一幅分配给我。我深知任务艰巨,画了不少草图,都被自我一一否定,因为这个展览是面对全国,仅北京中国美术馆书画数量估计就有几千幅,甚至上万幅,能立足其中,成为亮点,谈何容易。因此,就想到要本着传统的法则“删繁就简,以少胜多,突出重点,精雕细刻”的目标。最后,经过反复推敲琢磨肯定的构图仅仅是:三个大的半身头像,画幅很大,每个头部都抵真人的五六个。老母亲、年轻母亲、未来母亲(抱着的小女孩),背景奔腾的黄河,是中原人民世世代代的母亲,它哺育了中原人民,中原人民又创造了中原文化。迎奥运画展期间,一位在北京的老朋友来电话讲,我到中国美术馆参观时,专门去找你的画,找了半天没找到,后来我挤进人群,才看到是在围观您的那幅黄河母亲,好多人在拍照,不少外宾也在凑热闹。在整个展厅中您的画非常显眼,很受欢迎。
“水至清则无鱼”艺术不能是一汪清澈见底的净水,应有蕴含,应像深不可测,漫无边际,宝藏丰富的汪洋大海,发人深思,引人联想,才能扣人心弦。哪怕是一幅小品画也要严格要求,所以,每幅画面都应像在讲述一则小故事,诗也应如此。自作诗诀:生活用语,不求华丽,易懂易记,合情合理,琅琅上口,平中见奇。这个“见奇”是争奇斗妍,标新立异的意思,也是我终极追求的目标。